网上有关“胆囊结石宣传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胆囊结石宣传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子琳为您读健康》第196期
撰文/资深医疗媒体人 子琳(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受访专家:北京同仁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栗光明
编者子琳有话说:
“胆囊里长了个结石,要紧吗?你说用不用治啊?
经常有朋友体检完,拿着B超单子这么问我。胆结石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常见,20年前咱们国家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结石的发病率大概在5%。最近这两年,胆结石发病率已经超过了10%。西藏昌都地区发病率,居然高达50%-60%。不严重的胆结石,一般也不疼不痒,如果不去检查,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长了这玩意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遭受胆结石?胆结石的严重危害是什么?到底用不用治?”
“胆结石,你是什么鬼?”
胆结石是啥材质的?栗光明医生亲眼见过无数次这个东西,有三种类型: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型结石。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就是这胆固醇结石。这就是说胆结石的高发,和吃胆固醇吃太多有关吗?没错!就这意思!
栗光明医生说,胆道结石80%都和饮食有关。而泌尿系统结石主要是因为喝水少造成。比如夏天很热,在室外工作的人出汗多,如果不及时补水,就容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和吃饭的关系倒不是很大。
其实在贫穷地区,胆结石的发病率并不高。因为胆结石与糖尿病、高血脂、痛风都算富贵病,都因为饮食习惯改变了,人们管不住这张嘴。西藏昌都地区胆结石的发病率高达50%,也跟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他们几乎顿顿都吃牛羊肉和酥油茶这种高胆固醇的食物。
除此之外,美国的印第安部落,胆结石发病率也超过80%。也是因为他们的饮食结构很特殊。他们每天以食用羊肉为主,羊的内脏更受欢迎。到他们的超市你可以看到,除了羊肉之外,其余的商品一水儿的都是罐头食品、午餐肉、速食食品、腌黄瓜、咸鱼,其它根本见不着。印第安部落还常用面粉做炸面包。在他们的餐桌上,你一定见不到水果、蔬菜,因为他们没有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他们吃的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
所以说你要总吃快餐的话,离胆结石也不远了。既然胆结石不让吃肉,那我玩命儿吃菜中不中?
栗光明医生说,盲目吃素也容易得胆结石。因为素食中含有很多纤维素,吃多了也会妨碍胆汁酸的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所以,荤素搭配、多喝水才是王道。
除了吃这个原因,胆囊收缩功能下降,也会导致胆结石的发生。胆汁的排出需要依靠胆囊的有力收缩,如果收缩功能出了问题,胆汁排出就会出现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胆结石。
什么原因会导致胆囊收缩功能的下降?主要是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用治吗?会变胆囊癌吗?
栗光明医生说,不疼不痒的无症状胆结石,无需任何治疗。每年常规体检,定期做腹部B超观察就可以了。但是下面这三种胆结石必须得治。
1、反复发作疼痛
胆结石出现疼痛,主要是因为结石卡在了胆管处,造成胆汁淤积。所以反复发作的疼痛,就说明卡在胆管处的结石,正在不断的刺激你的胆管、胆囊和你的身体。这种反复发作的胆结石非常危险,不及时治疗还会造成胆囊炎、腹膜炎、胰腺炎、胆囊癌。还存在一个巨大风险,由于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多数是小石头,不光会引起胆囊炎等问题,还可能掉进胆管里,形成胆管结石,危及生命。
2、充满性结石
所谓充满性结石,就是胆囊里长满了石头。经常有人会说,在石头小的时候会感觉到疼,慢慢就觉得不疼了,还以为好了。结果一做B超才发现,原来整个胆囊都已经长满了结石。
这种情况下反倒不会疼,因为里面长满了石头,也就没有胆汁能容纳进去的地方了,因此就不存在胆囊收缩的问题了,胆汁也进不去胆囊里,再吃任何东西胆囊都不会动。实际上这种胆囊已经没用了。
3、结石在3厘米以上
为啥超过3厘米的结石就要手术?3厘米以上的结石通常称为大结石,这种结石常常占据胆囊腔一半以上的体积,经常与胆囊壁摩擦导致胆囊粘膜的损伤。慢性胆囊炎长期存在,也是胆囊癌的潜在发病原因。
保胆还是切胆?
都说上帝造人是科学的,没有哪个与生俱来的器官不重要。所以很多人对待切胆还是保胆的问题,都会果断选择后者。栗光明医生说,到目前为止,医学研究发现胆囊就是一个“仓库”,为我们储存胆汁所用。
肝脏一天要分泌600-800毫升的胆汁,但通常只需要400-500毫升就够了,剩下多的继续存在胆囊里。如果今天突然油腻的吃多了,这些胆汁会再补充进去。胆囊的功能仅此而已。再说,你留着一个被病魔摧残的不再起任何作用的“死”胆囊,也没有任何好处。一旦确定要治疗胆结石,要果断做胆囊切除手术。
保胆取石为何不提倡?其实在国外根本就没有保胆取石这种手术。国外只会在患者急性发作胆囊炎、身体情况非常差的情况下,才会给患者做这种手术。这是因为在处理胆囊急性炎症时,如果胆汁流不出去就会化脓,有生命危险。所以医生会给患者做个胆囊造瘘,引流的时候顺便把石头掏出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
临床研究也发现,保胆取石术后两年胆结石的复发率在50%,5年复发率超过80%。这就意味着这部分患者必须再次手术才能治好。胆囊切除手术并没有那么可怕,并不是开刀,而是微创。在肚脐眼儿上方打个一厘米的小孔,通过这个小孔用仪器把石头和胆囊打碎带出体外。胆囊癌发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胆结石。而胆囊切除手术,还消除了胆结石患者,得胆囊癌的潜在风险。
切掉生病的胆囊,生活质量只会更好,不会变差。反复疼的人不会再疼了,85%的人可以和从前一样正常吃饭,只是不能暴饮暴食。剩下15%的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腹胀,吃油腻的东西会拉肚子。但大多数人会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恢复好了。因为胆管在胆囊切除之后,给我们的身体起到了一定的代偿。
不做手术,药物化石能行么?
主要看结石的成分,胆色素结石质地像煤渣一样,比较散软,所以吃了化石药,有可能把结石化掉,但胆固醇结石用化石药却很难消掉。因为胆固醇结石长得像桑葚一样,质地比较硬,所以不好化。总之,确定胆结石类型、结合临床症状,请医生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声明本文为子琳原创,受访专家专业校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作者介绍
子琳,资深医疗媒体人,医学科普作家,原北京电视台健康节目导演,深耕健康传播领域近十年。2015年10月创办医学科普专栏《子琳为您读健康》,再各大网站半年内累计阅读量超过1个亿。
胆囊是身体上默默无闻的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中储存,胆汁可排泄多种肝代谢产物,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机体吸收胆固醇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另外,胆囊也能调节胆道压力,分泌免疫球蛋白,进而保护肠道 健康 。不过生活中的坏习惯却会伤害胆囊,诱发胆囊结石或胆囊癌。
1、一味的素食主义
正常情况下,胆固醇和胆盐以及卵磷脂以正常的比例混合,只要其比例被打破就会生成胆结石。然而,素食主义者体内缺乏卵磷脂,由于摄入太多纤维素,进而影响胆汁酸重吸收,降低胆汁中胆盐浓度,从而生成结石。
2、乱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
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太高可减弱胆囊收缩功能,延迟胆囊排空,影响胆汁分泌,而且也会刺激胆固醇分泌。因此不能随意用含雌性激素的食品和药物,如避孕药和保健品。
3、从来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就无法排出胆囊中浓缩的胆汁,使得胆汁长期在胆囊中淤积,升高胆汁中胆固醇浓度,促进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生成胆结石。
4、吃太多甜食和肉类
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易生成胆固醇结石;高糖分饮食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快胆固醇沉积速度。
1、女性
雌性激素在女性体内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身体会越来越肥胖,血液中和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易患上胆结石。
2、多次经历生育的女性
女性怀孕之后体内胆固醇含量已大幅度提高,加快脂肪合成速度,脂肪分解却有所减少。怀孕次数越多,患胆结石的风险就越高。
3、肥胖者
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可升高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使得胆固醇一直过度饱和,久而久之胆固醇易析出和沉淀,最终生成结石。
4、40岁以上的人
进入40岁后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脂肪代谢合成远远超于脂肪分解,从而造成身体肥胖。上了年纪后胆囊功能能也逐渐减弱,再加上胆道蠕动减少,从而引起胆囊炎和胆石症。
5、有胆囊家族史的人
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胆结石或胆囊癌,那么下一代患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达好几倍。
温馨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应善待胆囊,保持一日三餐规律性,这样能让胆囊规律收缩,促进胆汁进入肠道中,避免胆结石生成。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保证每天的喝水量达到2000毫升以上,这样能稀释胆汁;远离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的五谷杂粮和新鲜蔬果,这样能改善胆固醇代谢。保持适度运动能减少胆固醇含量,促进代谢,利于胆汁流动;必须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仔细洗手,瓜果蔬菜彻底清洗干净或去皮后再吃,积极预防寄生虫感染。每年至少去医院做一次胆囊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胆囊结石或癌变。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胆囊结石宣传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仗剑狂歌]投稿,不代表司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zsmmy.cn/xqzs/202502-387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司岷号的签约作者“仗剑狂歌”!
希望本篇文章《胆囊结石宣传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司岷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胆囊结石宣传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胆囊结石宣传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子琳为您读健康》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