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秦誓第三十二
秦誓第三十二
原文
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公曰:“嗟!我士[1865],听无哗[1866]!予誓告汝群言之首[1867]。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1868],是多盘[1869]。’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1870]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1871],若弗云来[1872]!惟古之谋人[1873],则曰‘未就予忌’[1874],惟今之谋人,姑[1875]将以为亲。虽则云然[1876],尚猷询兹黄发[1877],则罔所愆[1878]。番番[1879]良士,旅力既愆[1880],我尚有[1881]之。仡仡勇夫[1882],射御不违[1883],我尚不欲[1884]。”
注释
[1865]公:指秦穆公。士:官员。
[1866]听:肃静。哗:喧哗。
[1867]首:首要,要点。
[1868]讫:尽,结束、完毕。自若:自以为是。若,顺。
[1869]是:因此。盘:安乐。
[1870]俾:依从,顺从。
[1871]逾迈:时间流逝。逾,过去。迈,行。
[1872]若:乃。云来:回转。
[1873]古:往日,先前的。谋人:谋臣。
[1874]未就予忌:未顺从我的意志。就,接近。忌,教。
[1875]姑:姑且,将。
[1876]云然:这样说。然,这样。
[1877]猷:谋。黄发:指的是老年人。
[1878]愆:过失,错误。
[1879]番番:就是“皤皤”,白发苍苍的样子。
[1880]旅:通“膂”,力气、精力。愆:亏损,衰败。
[1881]有:就是说心里有。
[1882]仡仡(yìyì):勇武健壮的样子。
[1883]射:射箭。御:驾车。违:失误。
[1884]欲:喜欢,愿望。
译文
秦穆公命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率部伐郑,不成。归途中,晋襄公崤山设伏,大败秦师,虏获三人。后三人侥幸得脱,秦穆公着孝服到郊外迎接三人,作《秦誓》慰问他们。秦穆公说:“唉!我的臣属们,你们用心听着,不要喧哗!我要向你们发出誓言。古人有句话说:‘人们总是自以为是而大意失算。’责备别人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受别人责备,而能够像流水那样顺从,这就困难了。我的心啊!真是忧虑重重,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而不再回来,虽然想改正错误,但恐怕时间不允许了。只有那些先前遵从古训的谋臣,才肯提一些不是一味顺从我的意见,对于这样的人大家却都讨厌他;现在的人只知一味屈从我的意见,我却暂时受到迷惑。虽然这样说,但事实证明对于军国大计还是应请教年老而有经验的人,才不会犯错误。”“那白发苍苍的善良老人,虽然身体衰弱,体力不足,我却应该亲近他。那身强力壮的勇士,虽然箭无虚发,驾车技术十分高强,但仅有这些,却不能够满足我的愿望。”
原文
“惟截截善谝言[1885],俾君子易辞[1886],我皇多有之[1887]!”“昧昧我思之[1888],如有一介臣[1889],断断[1890]猗无他技,其心休休[1891]焉,其如有容[1892]。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893],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894]。是[1895]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1896]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1897]。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1898]。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1899],亦曰殆哉[1900]!”“邦之杌陧[1901],曰由一人[1902];邦之荣怀[1903],亦尚一人之庆[1904]。”
注释
[1885]截截:浅薄,无远见的样子。谝(pián):花言巧语。
[1886]俾:使。易辞:产生疑惑,改变主见。
[1887]皇:大。有:亲近。
[1888]昧昧:暗暗,幽幽的样子。思:思量,思考。
[1889]介:个,某位。
[1890]断断:诚实专一的样子。
[1891]休休:美好的样子。
[1892]其:乃。如:能。容:容纳。
[1893]彦:美士,贤良的臣子。圣:明。
[1894]不啻:不但,不只。自:从。
[1895]是:这样。
[1896]职:定。
[1897]冒疾:就是妒忌的意思。以:而。
[1898]违:违背,违逆。俾:使。达:通,顺利。
[1899]黎民:百姓。
[1900]殆:危险。
[1901]杌陧(wùniè):摇晃。杌,树木无枝丫。陧:危险。
[1902]曰:相当于“是”。由:因为,由于。
[1903]荣怀:繁荣和安宁。怀,安定。
[1904]尚:大概。庆:善。
译文
“那缺乏深谋远虑的浅薄的花言巧语使君子轻忽怠惰,导致失败,这样的人我怎能够随便地亲近他们呢?”“我暗暗地思量,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忠实诚恳而没有别的本领,他的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人家有了本事,就好像他自己有本事一样;别人品德高尚,本领高强,不但口中常常加以称道,而且从内心喜欢他。这种宽宏大量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孙和臣民的幸福的,一定可以为我的子孙臣民造福的啊!”“人家有了本领,便妒忌他,讨厌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压制他,使他的美德不为君主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是不能够使我子孙臣民获得幸福的,这样的人,实在危险啊!”“国家的危难,是因为君主用人不当;国家的安宁,则大概因为君主用人得当。”
解析
《秦誓》是《尚书》中的最后一篇。它是秦穆公誓众之辞。文章虽短,却很明确表达了秦穆公所要传达的意思。秦穆公感情真挚地反省了自己的一些过失,总结了一些人生的处世之道,在警戒自己的同时,也告诫了后代的子孙。《秦誓》背后有一段故事:春秋中叶,秦晋争霸的关键时期,晋文公去世了。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了蹇叔和百里奚,他们都表示不可行,但秦穆公没听进去,坚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率军出征了,结果吃了败仗,三人被俘。秦穆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但原谅了三位将士的失败,还重用了他们。三将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越挫越勇。几番较量,终于战胜敌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件事对秦穆公的影响很大,他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治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秦誓》短小精悍,通篇用了对比描写手法,是先秦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有:
一、文中对比清晰,开始就用一个小对比“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说的是责备别人不难,但能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责备,却是不容易的。通过责备与被责备的对比,突出了虚心接受责备的不易。并且一句话点出了全文的重点,起到总领的作用。
二、语言流畅自然。通过自己对不同人态度的对比,做出了反省。“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秦穆公由于不听逆耳忠言,结果吃了败仗,以表悔过之情。这句与前面关于责备那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感情真挚。“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对比加排比,在忏悔之余,也表达了秦穆公对“番番良士”、“仡仡勇夫”、“截截善谝言”三种人的区别和取舍,流露出了真实的感情。而后的“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三种人的对比,也是感情强烈地强调了忠臣对国家的重要性。能欣赏别人的好,不心怀妒忌,宽以待人。“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秦穆公总结了治国的关键在于用人之道,用对人,国家便可以繁荣昌盛;用人不当,国家便有可能毁于一旦。
另外《秦誓》在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明君圣主,勇于承担责任,反省自己。秦穆公由于一时的意气用事,不听老臣的劝阻,结果输了战争,三将被俘。如果秦穆公在这时候还是大发雷霆,觉得是因为将士战术不精,战士士气不够,而责备他人,甚至将三将治罪的话,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最终胜利了。从这点来看,秦穆公是一个明君圣主。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懂得反省自己,不会错怪他人,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正是因为他有如此的胸怀,才感动了三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精力,誓死为秦国效力。而秦穆公在《秦誓》中更是无处不流露出了他因不听忠言而酿成苦果的悔意。可见,自责,可感动人心,更能励志。不像有些昏君,命令战士打仗只许胜,不许败,功归自己,过责他人。这样的君主心胸狭隘,本身就是小人,如何能成大事?本身就是蠢材,如何能成明主?到头来,成功是侥幸,失败成必然!
二、秦穆公的自信。从《秦誓》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秦穆公无处不在的自信。虽然秦穆公一直在追悔当年的错误,不断的反省自身,但是秦穆公还有一种难能可贵品质,那就是他能用人不疑。纵观历史,良将能臣数不尽,但用人不疑的能有几人?而秦穆公做到了。他敢用败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在三番四次的战斗不见胜利成效的情况下,在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并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他还能坚信不疑。这需要何等的远见和胸襟啊!别说是事关军国大事了,就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恐怕能做到如此自信的人也是为数不多的。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
三、儒家中“义”的思想。《秦誓》写于秦朝早期,这时候正是儒学盛行的时候,所以秦穆公也是受了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他的《秦誓》中也贯穿了“义”的思想。而这里的“义”主要是忠义,最后一段就已经概括了这一概念。即国家有危险,是因为用人不当;国家安宁,是因为有贤臣啊!可见秦穆公还是比较倾向于以义治天下的。一个国家如果陷于不仁不义,那么国必亡;只有在忠义两全的时候,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秦穆公的《秦誓》体现了一个君主的博大胸襟和非凡远见。自责之词写得相当传神,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他的追悔与自责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我想,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与秦穆公这样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分不开的,他能够认真检讨自己的过失,进一步整顿内政,及时改变战略方向,最终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从容面对,求职的失败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的,虽然说那是我们的失败,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感挫折,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成长,有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会正确的去面对,这样才能激发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 充满自信,即便失败了,我们也是要充满信心的,如果你在失败中而是自暴自弃,那么你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一定会面对更大的压力。我们一定要内心中有信心,没有求职成功,只是说明我们并不是适应那份工作,或者说老板有眼无珠。 总结经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在求职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或许我们在某一些方面确实还做的不够好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确好目标,总结出来自己的心得,为以后求助中积累经验。 良好心态,不管做什么事情,用当下的一个词形容,那就是要淡定,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态度不好而影响了以后的工作,虽然是失败了,但是我们却要勇敢的去面对,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才好。5
不断成长,失败了不要紧,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成长,在失败中,你或许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可以让你更好的去对待工作,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不断进步。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如下:
1、李自成用人不当。
李自成身边仅有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三人,他们有点能力,但因为争权夺利,理念冲突而各自为战,互相排挤,没有完全发挥出整体效能,先看牛金星,作为大顺政权建立后的丞相,他曾经用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的政策帮助李自成收买人心,提高了实力。
但他为人好大喜功,追求奢侈排场,在李自成兵败之时,还固执地坚持让他在北京正式登基再逃亡,他嫉贤妒能,先是诬陷李岩使其被冤杀,后又逼走宋献策,让李自成成了孤家寡人,宋献策被李自成册封的官职是开国大军师,和牛金星相比。
他虽然为人更加正直,但李自成兵败后他转而支持李岩,而李岩被陷害而死后,他便不知所踪,李岩是李自成手下的得力干将,他勤勉勇猛,文武双全,但随着功绩和声望的扩大,李自成对他十分猜忌,最终将其害死,用人不当,是李自成的第一大败笔。
2、李自成自身行为的不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因攻破北京而骄傲自满,又本就军纪涣散的义军便开始逐渐不受控制,开始欺压城中百姓,据当时目击者的文献记载,当时北京城内“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农民们之所以支持李自成,无非是因为他承诺将会建立一个不当差,不纳粮的美好社会,但如今百姓遭难,李自成的威望自然是大打折扣,在占领北京前,李自成对帐下谋士十分尊重,对他们的意见言听计从,所以,在李岩、宋献策等人的帮助下。
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且取得了一连串的胜果,而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曾经仰仗的功臣不再重用,所宠信的只有善于迎合上意的牛金星,正直但不擅长溜须拍马的宋献策、李岩虽有良策却不被采纳。
李自成之所以如此,一是攻下北京后认为大局已定,而宋献策,李岩等人的小心谨慎令他感到扫兴,当时宋,李二人声望水涨船高,甚至有着隐隐威胁到李自成的势头,所以心高气傲,狂妄自负的李自成自然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
3、是战略上的失误。
李自成在诸多势力中选择了独尊,不与他人合作,也不尝试去结交吴三桂这样本来很可能为己所用的强援,最终招致了被孤立和围攻,这也算是其一大败笔了。
4、李自成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和皇太极这样杰出的将领抗衡。
李自成侮辱崇祯帝遗体,对明皇室轻蔑侮辱,让对明朝仍然保有尊重的士人们与他决裂,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他与南明讲和,联手对抗满清的可能性,最终,他腹背受敌,兵败身亡是必然的。
李自成的人物生平:
万历三十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六十多里,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
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关于“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宛尚尚]投稿,不代表司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zsmmy.cn/xqzs/202502-33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司岷号的签约作者“宛尚尚”!
希望本篇文章《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司岷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尚书《秦誓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