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2009年6月中国股市首次实行IPO定价市场化以来,截止2010年7月23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沪市A股新增IPO仅为22只,而深市A股新增IPO则多达273只,其中,中小板IPO为180只,创业板IPO为93只。为此,深交所A股挂牌公司数首次超过上交所,目前,上交所A股挂牌数为859只,深交所A股挂牌数为998只。于是,有人据此推断“深强沪弱”的时代已经来临,结论真的如此简单?如此肤浅?
事实上,在2009年6月以前,中国A股市场一直呈现“沪强深弱”的格局,但在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沪深两市的发展态势渐趋均衡。从目前业已轮廓清晰的市场分工及市场定位来看,未来的上交所将以“蓝筹板”+“国际板”为平台,突显大市值股票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基金、大机构介入;而未来的深交所则以“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为契机,并以中小市值股票的高换手率聚集人气,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刺激投机与短炒。
众所周知,美国股市基本上也是由一个大主板——纽约证交所(NYSE)和一个创业板——NASDAQ所构成。股市规模大小,一般是采用“股票总市值”来衡量的。纽约证交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而NASDAQ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创业板。2010年6月底,纽约证交所的股票总市值为11.8万亿美元,它是NASDAQ总市值的3.68倍,但NASDAQ的上市公司数量却明显多于纽约证交所。
1996年底,NASDAQ的上市公司曾达到5556家,创历史最高记录,但目前却不足3000家,这也说明了作为世界最大的创业板,NASDAQ具有吞吐自如、大浪淘沙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NASDAQ作为小市值板,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泡沫风险。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将NASDAQ泡沫推向极至,为此,2000年3月NASDAQ指数创下5132.52点的最高历史记录,然而,在此后的10年里,NASDAQ一直徘徊在2000点左右,给人的感觉似乎再也无法冲击那曾经的历史高位5000点。这正是作为小市值板或创业板共同的、内在的泡沫风险。
相反,作为大市值板的NYSE,它以大批蓝筹股为根基,具有较强的抵御泡沫风险的能力。比方,2000年1月,以NYSE的股票为主要样本的道琼斯指数创下11723点的历史最高收盘点位,然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道琼斯指数却再次创出了更高的历史新高,并突破了14000点。这就是NYSE的蓝筹板“大将风范”与稳健成长!
借鉴美国股市发展的脉络和经验,可以预见,明天的上交所也许就是今天的NYSE;明天的深交所也许就是今天的NASDAQ。不过,在沪深两市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分工中,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关系,并同时增设“拆股”与“缩股”的市场机制,以配合转板制度的有效推进。
(一)IPO界线的划分
既然上交所定位为“大市值板”,深交所定位为“中小市值板”,那么,究竟大到多大规模的公司应该在上交所上市,而小到多小规模的公司则又应该在深交所上市?为了避免沪深两市之间的破坏性竞争——无原则地抢夺上市资源,我们必须划定沪深两市的IPO界线。比方,凡是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的公司,必须在上交所实施IPO;凡是发行后总股本不足4亿股的公司,则必须在深交所实施IPO。
(二)转板标准的设定
除了IPO界线划分,沪深两市之间还应该设定相互“转板”标准。当深交所的上市公司“长大”后,可以通过“总股本”及“总市值”双重标准检测,比方,当上市公司总股本超过5亿股并同时满足总市值突破100亿元时,该公司就可以申请“转板”至上交所挂牌。
从深交所转板而来的股票,应该是未来上交所进行“市场扩容”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在深交所中小板中,总股本超过5亿股的股票共有27只,但其中同时满足总市值超过100亿元的股票却只有15只。若按上述标准,这15只股票完全可以转板至上交所挂牌。
反过来,当上交所挂牌的公司很垃圾、而且总市值不足10亿元时,该公司可以按一定比例(如10:1)对总股本进行“缩股”,然后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进行重组,最后再向深交所提交转板上市申请;如果深交所不同意接收,则应“退市”至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OTC)。这将是未来上交所上市公司除牌后的两个主要通道:一是改制转板至深交所重新申请上市;二是直接退市至OTC。
目前,上交所共有11只A股的总市值均不足10亿元,很显然,这11只股票全是超级垃圾股,而且这11家公司的总股本都未超过1.5亿股。这11只股票就可以考虑先按10:1缩股后,再进行增资扩股,并同时申请转板至深交所中小板挂牌,当然,也可以不必如此费事,让这11家公司直接退市至OTC。
(三)为转板制度配套增设拆股与缩股机制
不论在我国香港股市,还是在美国股市,拆股与缩股是上市公司“管理”股价及每股财务指标的常用手段。
拆股是上市公司自信的表现。一般地,公司进行股票拆分的原因大多是业绩成长快、但股价过高、流通性差。因此,为了吸引更多散户参与交易,公司可以选择按一定比例(比方1:10)拆分股票,以降低股价,这有利于活跃流通或交易。通过拆股,虽然公司总资产、股东权益及净利润等总量指标不变,但重新计算的每股净资产含量及每股收益均会被拆股而摊薄。
相对地,缩股则是拆股的反向运动,它主要应用于以下两种场合:
其一,超级垃圾股的缩股。当某上市公司的业绩长期很糟糕时,其股价将会不断走低,尤其是当公司股价逼近“股价退市规则”(比方,美国股市的1美元退市法则)底线时,该公司可以考虑按一定比例(比方10:1)进行“缩股”,这样,便可以“做高”股价,但不一定能“做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之类的财务指标。比方,当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为正数时,缩股可以“做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但当公司净资产和净利润均为负数时,缩股则会“放大”每股净资产负值及每股净利润亏损。
其二,超级大盘蓝筹股的缩股。比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均属蓝筹股范畴,但由于它们的总股本高达数千亿股,以致“每股摊薄的财务指标”显得很可怜,而且股价也经常会沦落至“连垃圾股都不如”的地步,这的确有损四大国有银行的“蓝筹股形象”,因此,为了改善其“股价形象”和“每股财务形象”,它们完全可以考虑按一定比例(如10:1)进行缩股。
关于“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鲜于羽霏]投稿,不代表司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zsmmy.cn/xqzs/202502-324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司岷号的签约作者“鲜于羽霏”!
希望本篇文章《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司岷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大盘股基本都在沪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